欢迎访问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!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网>校园风采>师生风采>详细内容

师生风采

【吾爱吾师】他说:「成为学生可以求助的人」

来源:碧职青年 发布时间:2025-03-05 16:18:18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在《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》的课堂上,潘杰正在给学生讲授如何写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。略显枯燥的机械知识,在他的娓娓道来之下,再配以动画视频演示,似乎也不再那么难以理解。

理论知识讲完后开始实操。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,潘杰叫了6位同学来尝试操控机械臂。在操作之前,他先讲解了操作面板上的功能,后又让学生蹲下来了解设备底部各接口的功能。准备工作就绪,一位学生拿起操控面板。

“怎么这么多英文?”这位同学有点懵。

“是的机器人编程会用到很多英文,所以同学们也要将英语学好。”潘杰叮嘱道。

学生继续操作,但机械臂一动不动,潘杰看出是该同学握的力度不对,于是手把手教着,“要像婴儿拿筷子一样……

突然机械臂动了一下,同学继续调整着手势和力度,这时机械臂在他的操控下开始慢慢地匀速旋转起来。随着机械臂一起动起来的还有他微微扬起的嘴角。他继续操控着,睁着大大的眼睛,全神贯注地盯着机械臂,眼里泛着光。

此时,班里其他同学也被动起来的机械臂所吸引,不知不觉间已围拢约20人,每个人的眼里都写满了好奇……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1845

教育是急不得的,要静下心来,细水长流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老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,并将其发扬光大。”这是潘杰从教18年的感悟。

能帮一个是一个

潘杰来自河南开封。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但也一度贫穷落后。学生时代,他目睹过太多同龄人的窘迫:有人每天吃饭只花两毛钱,有人一到饭点就拿出馒头蘸着大酱吃,有人几年间穿着同一条裤子,有人因交不起几块钱的学费只能辍学在家……

潘杰生在农村,家庭并不富裕,但家里愿意把仅有的积蓄用来供他读书,最终他不负众望顺利考上大学。读书人的悲悯情怀,让潘杰在工作之后对困难学生总是特别关照:

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女生,每天吃饭只花一块五毛钱。潘杰看不下去,帮她找了勤工俭学的岗位,并申请了助学金,最终她顺利完成学业,现在就职于著名的家电企业。

一位不太爱学习的男生,家里很穷,河南的冬天冻得人直哆嗦,潘杰送给他一件棉衣,这个男生对他说会“记一辈子”。之后这位男生非常努力,毕业后进入知名的通讯运营企业。

还有一位09级的学生,思维很活跃,但并没有把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。潘杰特意挑选他参加专业竞赛,他也一路冲到最后,在去北京参加总决赛的火车上,这位学生对潘杰说,“感谢您让我醒悟,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去北京参加比赛!”毕业后他很勤奋,现在上海创业。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1951

 

不论是雪中送炭给学生送棉衣、羽绒服、秋裤,还是及时把学生拉回正确的发展轨道上,潘杰总能发现需要关怀的对象,他常说,“对这些学生能帮一个是一个。

2020年潘杰来到碧职院后,仍然坚持着这样的信念,只不过在他工作早期,对学生的关怀往往体现在物质上,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物质上的关怀不再是首要考虑,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慢慢浮现出来。

一位因吐字不清晰而社恐的男生,想锻炼自己于是积极参加各类活动,竞选班长、学生会主席、参加社团等等,但大多以失败告终,一度意志消沉。潘杰了解情况后,积极引导他从某一方面精准提升自己而不必追求面面俱到,更不可故意放大自己的缺陷,应先从小的团队合作开始,一步一步来。

毕业后这位同学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,情绪低落时甚至试图将自己封闭起来,潘杰得知情况后,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推荐他到深圳一家公司工作,让他走出低谷,目前他已担任该公司某省域业务负责人。

潘杰在碧职院还始终保持每年给学生做一顿家宴的习惯,让学生品尝一下河南的特色美食,比如郑州烩面、周口胡辣汤、安阳道口烧鸡、开封小麻花等。学生说:“潘老师做的饭,让我们这些出生在广东的学生既感受到老师的温情,又感受到来自中原大地的风味人间。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2102

「学生至少会多一个求助的人」

碧职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内,潘杰经常教导学生:“同学们出生在广东就是一种极大的幸运。每年过完春节,从初六开始就有很多外省籍人员千里迢迢来广东就业,他们远离父母妻儿、辞别熟悉的故土,来广东寻求发展机会;而你们一出生就在广东,这是一种天然的资源。”

潘杰此前任教的单位是本科院校,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,来到碧职院后,他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,让学生毕业即可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。

考虑到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中专,没有经过高中数理化的锻炼,理论基础较为薄弱,潘杰讲课时会适当兼顾,必要时会先复习高中知识。他还担心只讲一遍学生可能听不懂,因此在授课进度上也会注意把控不能太快。

课后潘杰仍和学生保持互动,有学生加他微信时,总会第一时间通过好友申请,每年他会加大约400名学生的微信。学生也喜欢问潘杰各种问题,有的学生大概以为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晓,将学生评奖、求职方向,甚至连工资待遇、是否有加班补贴等等具体的问题都会抛给潘杰。

潘杰也尽其所能,不论问题是否在自己职责范围内,他都给予回应,“知晓的就快速回答,不明白的就查阅信息后答复,实在不了解的,再告知学生其他了解途径。

时间久了,学生大概也摸准了潘杰的脾气,知道给他发信息、打电话永远会得到反馈,于是有的学生干脆认准了“潘杰”品牌,遇到问题不问别人只问他,潘杰也来者不拒、照单全收。

这样的交流多了,不可避免地会占据他做科研的时间以及个人时间,但他并不为此感到苦恼,仍然每天顶着这样的繁杂与琐碎与学生交流着。他明白,学生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诉求点上,作为老师要理解,更要不耐其烦,“这样学生至少会多一个求助和情绪宣泄的出口,当他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,有一个可以发信息的人。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2152

  

   乔装成学生找实习

经常助人的潘杰也有遇到难题的时候。2021年3月份,潘杰带领90多名学生到企业实习,然而实习期间由于该企业调整经营战略,业务线几乎被砍,实习被迫中断,90多名学生该何去何从?

最首要的当然是帮学生找到新的实习接收单位,可此时潘杰才到广东不久,人生地不熟,面对此前从未遇过的突发状况,他也一筹莫展,这成为横亘在潘杰心中的一块石头。他尝试联系某产业园区的负责人,对方推荐了3家企业接收了部分学生,但还远远不够,怎么办?

潘杰无奈只好上招聘网站乔装成学生找实习,一旦企业有意愿便再打电话过去说明来意……通过这样的方式,他为剩下的学生找到了实习去处。

有了这次经历,潘杰意识到校企合作不能仅依赖某一家企业,只有扩大企业朋友圈才能免于被动。此后,他开始有意地拓展校企合作资源,比如请已经合作中的企业推荐同业企业,甚至别的学校举办招聘会,潘杰也会过去看一看,和现场的企业人员聊一聊加上微信……

功夫不负有心人,3年间,潘杰累计拓展了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,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、小鹏汽车、库卡机器人等,“实习中断”问题从此不复存在。


有了这样的资源,潘杰连续3年组织毕业生、实习生双选会,每年与企业沟通联系超过500余次,为学生提供各类岗位1000余个,为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400余名学生落实了就业、订单培养或实习单位。
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2246

「每一天都在踏上新的征程」

作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老师,潘杰与这个领域的结缘还有一段插曲:

当年考上大学后,潘杰对报专业犯了难。90年代,“大哥大”悄然流行,潘杰羡慕极了,他找到镇上唯一有“大哥大”的人,请教他学什么专业以后可以接触到“大哥大”?

这位“大哥大”在深圳做生意,见多识广,他告诉潘杰学信息技术可以,就这样,潘杰进入了这个专业领域,歪打正着,它也成为了30年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。

如今潘杰担任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副院长兼任智能制造教学部主任,他的肩上扛着几百名学生的成长成才重任,这让他更加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“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,就要在教育道路上坚定走下去,不断努力鞭策自己改进工作方法,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,让后进生也有属于自己的进步。”这份责任感,或许受到成长过程中身边人的影响。

他的父母一辈子脚踏实地、勤勤恳恳,家庭虽谈不上富裕但一直和和睦睦。求学阶段遇到的也都是好老师,他记得上初中的时候,由于乡镇财政困难,老师们半年没有领到工资,有的老师穿的鞋已经露出脚趾头,甚至买盐的钱都没有,但没有一位老师因此而罢课,坚持履行着对学生们的责任。

也许从那时起,教师的职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就潜移默化地扎根在潘杰心中。

每一年,他给新生们开班会,传授理论知识,带领学生实践、交流分享,送学生到实习单位,最终亲手给自己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……一位老师就这样和学生完成了从相识到相交的闭环,寒来暑往,从不间断。

微信图片_20250305162333

  潘杰喜欢看《平凡的世界》,也向学生推荐这本书,“学习在逆境的过程中如何不认命、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翻盘。”但这种“逆天翻盘”并不是指实现多么大的成功,对于成功他有着“脚踏实地”的定义,那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实现适合自己预期的目标。

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后不靠父母、不向别人伸手,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技能回馈父母和社会,这就是不错的成功。

在交流过程中,我们能感知到他是一位理性且严谨的老师,可这位理工男的爱好却是写诗,他写母亲、父亲、奶奶、朋友以及爱情,当然也写给自己。

2015年,潘杰36岁,在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,他写了一首名为《征程》的诗。10年后的现在,他一定可以理直气壮地说,无愧于当年写下的这首诗——


征程

    

每一天都在踏上新的征程

永不重复昨天的道路

哪怕有再多的荆棘坎坷

也要勇敢的义无反顾


一个人的拼搏  

一个人的付出

一个人的执着 

一个人的孤独

那是生命对纯真生活的淬炼

亦是检验是否还能保持纯真的自我


人生没有终点           

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

在千千万万条道路上

踏出2015年的节奏


也许会幸运一点

沿途有人为你喝彩

但更多的也许是不幸

每一步道路只会留下

无声的痕迹

和倔强的忧郁


也许会遇到数不尽的指责、嘲弄、侮辱、嬉笑

但内心总要储藏一丝细细的光亮

那是我们活着的意义

亦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和无上的荣光


2015年1月3日



终审:新闻网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